2015年1-3季度国内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制造强国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内企业在寻求以智能化增强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同时,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再创新,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针对于此,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处研究工作组围绕政策形势、企业动态、产品信息、专家智慧、行业数据等方面,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进行了实时监测与分析,就2015年三季度国内发展态势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特征
1、各地方政府加快规划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搭建产业发展载体
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作为各地区产业发展的载体,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产业园能够发挥集聚效应,有效降低园内企业搜寻经营、需求、供给等各类信息的交易成本,推动协同创新有效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费用和风险。二是产业园借助吸引国际巨头入驻,推动国内企业融入全球创新链条,提升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产业园能够推动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提升工业机器人产品性能,提升区域品牌信任度和美誉度。
国内各地方政府纷纷规划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以抢占发展制高点。人口红利日渐衰退、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广阔市场空间,为了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国内各地方政府纷纷规划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作为各地区产业发展的载体。7月2日,由北京中自科工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沧州高新区全面开工建设,项目一期预计明年6月底建成投产。7月7日,上海挚优、深圳繁兴科技、广州意戈力自动化等8家机器人企业入驻湖南长沙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烟台、深圳等地区也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筹建。
表1:201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2025》部分落地政策
2、传统家电企业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本并购进入机器人领域,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在传统家电业务整体状况较为低迷的情况下,传统家电企业寻求未来的战略转型和新的业务增长点,纷纷转战机器人领域。一是服务机器人本身是一种新的智能家电,能替代完成某些家务工作,或者机器人为其他家电提供远程操控、智能化管理平台,或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入口。家电企业纷纷前瞻布局服务型机器人,以加速智能家居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二是家电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生产工序较为单一,亟需实施机器换人。家电企业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在重点满足日常生产自用需求的基础上,向智能制造和服务供应商转型。
传统家电企业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本并购加强各自优势发挥,进军机器人领域。美的集团凭借其对伺服电机的深入研究以及压缩机产业的积累,先后携手安川电机、KUKA两大国际巨头,积极抢占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制高点。8月4日,美的集团与日本安川电机宣布,双方将共同投资4亿元成立两家机器人公司,分别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之后,美的集团子公司美的国际控股公司持股KUKA公司,成为其第四大股东。8月12日,海尔携手百度、华为发布家庭服务机器人。
3、龙头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变革,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制造企业海外输出产能、品牌、技术及生产方式等,将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一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在绕开贸易壁垒,进入目标市场的同时,输出国内部分过剩产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通过资本并购、战略合作或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对外进行投资,能够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研发成果,将先进技术反馈至国内。三是实施海外推广布局,建立跨国学习机制和开放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适应跨国经营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一带一路”以及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等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企业紧抓发展机遇,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创新,将“走出去”作为智能制造以外提升国内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之一。7月9日,创维收购德国老牌电视企业美兹(Metz),成立德国分公司,提升了创维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形象。8月21日,北汽在美国硅谷设立新能源海外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研发资源和人才,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9月3日,中国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正式铲土动工,将有利于促进中国铁路装备在美国本土化制造及技术输出。
二、下一阶段趋势预测
1、智能工厂相关系统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工业以太网领域产品创新将更为活跃
在智能工厂工业通信领域,工业以太网能够提供现场总线无法提供的技术特性,推动其应用占比增长逐渐提升,产品创新将层出不穷。工业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包括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存在缺乏互连性和互操作性、缺乏对语音、图像数据等的支持能力、通信成本较高等问题,随着系统复杂程度增加,大部分现场总线难以满足平台通用性和系统性能的要求。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具有防护等级高、电磁兼容性强、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能够应用在环境条件苛刻的工业现场,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据IHS数据显示,工业以太网年增速达到17%,远超现场总线的7%增速。随着智能工厂工业网络面临不断升级改造的需求,工业以太网领域产品创新将更为活跃。2015年7月,通讯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ORing推出了20口、带三层路由网管型千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能够实现远距离高速传输,降低设备投资费用,保障突发情况下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等。
2、大数据领域政策不断加码,工业大数据在制造企业各价值链环节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
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迈出实质性步伐。自2012年以来,我国大数据行业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还存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能力薄弱、大数据商业模式和实现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大数据领域政策不断加码,现存的瓶颈和痛点有望在新动力带动下逐渐得到解决。8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对未来5-10年大数据发展制定了总体目标,强调带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搭建大数据新生态系统,深化大数据在垂直行业的开发、应用和价值的实现,赋予大数据在制造领域的功能角色,强调利用大数据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推进大数据价值链各环节的应用,推动制造业网络化和智能化。海尔、小米等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始探索通过工业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创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方式。
三、思考与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尽快出台和完善机器人领域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区政府根据地区应用基础、科研能力等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发展。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完善海外投资指导政策,引导制造企业海外推广布局。制定工业大数据领域详细规划,进一步深化工业大数据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应用。
2、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相关标准制定
修订和完善大数据安全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大数据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滥用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罚,规划大数据使用方式。围绕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加快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尤其是加快大数据通讯、大数据交易、大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标准的制定。
3、依托产业联盟,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相关产业联盟优势,分领域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律,提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决策咨询、人才培训、金融服务、市场开拓等服务。加强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前瞻研究,整合运用多方资源,分领域探索创新样板项目,构建创新示范工程。